

-
觀點 | Opinion more
-
暴雪要網易“賣身”,是一貫的傲慢又一次發作
暴雪這種古怪的、不切實際的偏執和傲慢已經不是一兩年了,而是一貫如此;暴雪的這種不合時宜的自以為是,貫穿于暴雪的所有產品線,涵蓋了暴雪的整個行為模式,以至于可以將其視為暴雪的企業文化。 [全文]
-
美國新能源產業企圖反超中國,勝算多大?
盡管外部環境有一些變化,但目前中國的技術、產能、產量、應用市場空間在全球都是最大規模的。新能源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應用場景上還沒有傳統能源這么順利、這么適應,畢竟太陽能需要轉為電能再運輸到千家萬戶的過程。未來可能要加強系統集成建設。[全文]
-
中國西北暖濕化,能重回漢唐嗎?
社會大眾和媒體聽到西北暖濕化,就想到可能會變成“江南”或重回“漢唐”,實際上這是個趨勢,只是從縱向來看比以前濕了一些,而不是與其他濕潤地區的橫向對比;即使濕化到現在,西北仍是個很干旱的地方,水資源仍然很緊缺,需要節水和國家全力支持,來改善水資源條件。[全文]
-
5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讓歐洲人更為痛苦
可以肯定的是,106年來從未出現過這樣炎熱的夏天。IPCC預測,今夏的特點是高溫和干旱,極端氣候組合出現、相互促進并逐步加劇。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極端現象組合發生的概率極有可能增加,高溫和干旱在本世紀將變得更加頻繁。[全文]
-
事關糧食和經濟大局,抗旱這場大仗怎么打?
旱災對我們國家的影響往往比澇災更嚴重,造成的損失會有一定持續性。秋季到來之后,對于緩解旱情就比較困難了,除非出現臺風這樣的強降雨系統,否則很難再產生大范圍的降雨,秋雨的強度也不夠。[全文]
-
西北將成新江南?對這里的文明來說,水多未必是好事
在歷史上,西北不是沒有過更濕潤的時候,塔里木的洪水也常有發生,但對這里的文明而言,水多了并非總是好事。[全文]
-
極端天氣曾改寫中國歷史?我們不妨從容看待
就微觀的歷史過程而言,極端天氣對歷史的影響更為常見,各國歷史皆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莫斯科的寒潮,曾不止一次幫助過俄國人擊敗入侵者。還有太平洋的臺風,毀滅了元朝進攻日本的艦隊。[全文]
-
“老人小孩喊著沒水沒吃的,我們趕緊讓他們放繩子”
6月25日,廣東清遠英德,天氣多云。水文監測信息顯示,6月25日5時,北江英德(五)站水位為25.93米,水[全文]
-
故宮排水系統這么牛,怎么就沒有人復制?
鄭州距離黃河很近,還是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所在地,但屬于淮河流域。排泄洪水,關鍵在于提高河道密度、增加行洪斷面。鄭州城區的河道不算太少,但泄洪壓力主要由賈魯河承擔。賈魯河只是淮河支流的支流,其承載的水量顯然不能和大江大河比擬。雨停之后,水往哪排,怎么才能盡快排出去,是重要問題。[全文]
-
德國洪災,出了件“不講政治”的事
被洪水沖刷得“一貧如洗”的災民不得不去政府門前排長隊,領取每人200歐元的應急款。面對滿目瘡痍的現實,他們最焦慮的是“今后怎么辦”。政治家的反應很“迅速”:迅速保證提供援助,迅速指定氣候變化是災難的“罪魁禍首”……[全文]
-
臺灣大旱,“九蛙疊像”全暴露了
日本人固然在臺留下不少大型水利工程,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清代陂塘的基礎上加以擴建而成。對于清代桃園所建6685座中小陂塘,日人僅將其擴建打通,使桃園臺地的水田占到耕地面積的84%。此舉雖使臺灣稻米(蓬萊米)產量大增,但臺灣人卻根本吃不上。[全文]
-
為何中國洪災屢發,文明卻從未中斷
講到中國,人們總愛說:大一統??墒菫槭裁醋怨乓詠砭褪恰按笠唤y”呢?是什么構建了“大一統”?當然不僅僅是暴力,更重要的是建構起了共同的社會生活。[全文]
-
防汛現場,干部們都在忙什么?
今年的防汛時長約一個月。在防汛現場,干部們晝夜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絲毫不敢松懈?!鞍滋煲惶鞗]有休息,晚上又怕檢查,不敢瞇眼?!?a href="/XiaRi/2020_08_12_561092.shtml" target="_blank">[全文]
-
洪水臨城,為何今年市民心里不慌?
洪水接“二”連“三”襲來,但政府和民眾聯手,結合傳統的人海戰術和現代的高端科技,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對整個堤壩實時全面監控,并根據獲取的即時信息迅速作出反應。此事也讓筆者不由想起一句流行語: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全文]
-
算三峽經濟賬,可能需要一個千年視角
“九八九八不得了,糧食大豐收,洪水被趕跑。百姓安居樂業,齊夸黨的領導,尤其人民軍隊,更是天下難找。國外比較亂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內閣下臺,明天首相退朝。鬧完金融危機,又要彈劾領導??v觀世界風云,風景這邊獨好!”[全文]
-
安徽不是水鄉,為何飽受水災之苦?
到了清朝,這唯一的阻礙也沒了,該蓄水就蓄水,改泄洪就泄洪,一切以保全國家漕運和淮南繁華為目的。至于皖北、蘇北的民生,則顯得沒有那么重要,甚至無需考慮,頻繁且劇烈的水患不只是天災,也有人禍的因素。[全文]
-
蒙洼第16次放水蓄洪,為什么不再“大逃難”?
2018年時總人口19.5萬人,耕地面積18萬畝。開閘蓄洪,就意味著這一大片地區都將被洪水淹沒。但是,值得注意的是,7月20日開閘蓄洪之前,電影《王家壩》里的大逃難,在蒙洼蓄洪區并沒有再次上演。[全文]
-
“洪魔肆虐,家鄉告急”!村里人都去哪里了?
洪災面前,誰來保衛家鄉?空心化的村莊究竟承載的是鄉愁,還是農民的退路?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村莊發展向何處去,空心村如何實現有效治理?[全文]
-
2020年會發生與1998年同等規模的洪水嗎?
我國從建國以來至今,已有13次關于“厄爾尼諾現象”的記錄。以1998年洪澇災害影響最為嚴重。2020年又是一個“厄爾尼諾”年,就是2019年的“翻版”,發水的可能性很大,出現洪水的概率更高,形勢更加嚴峻。[全文]
-
三峽大壩能防多大洪水?泄洪會威脅下游安全嗎?
能防千年一遇洪水的三峽怎么不見發揮功能了?洪水期不蓄水反而泄洪,這不是要下游遭殃嗎?三峽只知道發電掙錢,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卻置若罔聞?[全文]
-
-
資訊 | Information more
-
2023年首個寒潮預警發布:局地降溫將超20℃
-
老天爺開恩?能源危機下的歐洲遭遇創紀錄暖冬
-
“極寒炸彈”席卷全美:超2億人受影響,已致11死
-
完美世界回應是否接洽暴雪:目前無消息
-
寒潮黃色預警:江西福建等地降溫可達10℃~12℃
-
極寒天氣造成新疆阿勒泰市7名工人遇難
-
江西旱情稍有緩解,水庫蓄水量增加2.75億立方米
-
獨家:暴雪與網易鬧掰,知情人士稱“暴雪想讓網易打白工”
-
聯合國氣候大會步履維艱,窮國喊話讓富國掏錢
-
就只是談一談?美氣候特使直言:不會賠償
-
國家氣候中心:今年我國出現強烈冷冬的可能性不大
-
“我們用血、汗和淚水資助工業革命,現在又要為溫室氣體付出代價”
-
鄱陽湖再次刷新最低水位,少雨情況將持續至明年2月
-
受肯尼亞40年來最嚴重干旱影響,200多頭大象死亡
-
聯合國最新報告:過去8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8年
-
臺風“尼格”逼近華南,國家防總啟動四級應急響應
-
今冬可能出現“三重”拉尼娜事件,意味著什么?
-
受孟加拉灣氣旋風暴影響,西藏等地將有較強雨雪天氣
-
臺風“納沙”影響南海和東南華南沿海,兩部門部署防御工作
-
外交部:中方衛星為中南美洲國家抗洪救災提供支持
-
-
· 極端天氣 ·
極端天氣一般是指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比如冬天暴雪、夏天暴雨。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頻率發生變化,呈現出增多增強的趨勢。
-
英環境署署長:別那么嬌氣,喝污水凈化水吧
-
韓國議員在暴雨受災地區離譜發言:下點雨就好了,拍照好看
-
“不打領帶,保持涼爽”
-
“全家已撤離,請黨放心”
-
赴鄭州救災返回廣州被罵“帶回病毒”,志愿者氣哭
-
救援現場網紅偷救生艇直播,河南警方介入
-
消防員托記者買辣條:群眾太熱情了,怕付不上錢
-
河南暴雨,這張畫又擊中了網友的淚點
-
鄭州女嬰被埋1天1夜獲救,母親遇難時保持托舉姿勢
-
馳援河南,“散裝”江蘇又來了
-
20年前,20年后
-
張冠李戴評河南暴雨,長江學者微博被禁言
-
暴雨自救指南
· 大雨還在下! -
鄭州特大暴雨導致地鐵站被倒灌,多站點臨時關停
-
紐約地鐵被淹,美網民“碰瓷”中國
-
加拿大遭遇極端高溫,貝殼全熟了
-
女子暴雨中遛魚回家蒸著吃,魚:你逗我?
-
“滅種”之災!澳山火已致2萬多只考拉死亡
-
澳消防員喜迎大雨跳起舞,仍有50處火情不受控
-
“雙11特供”強冷空氣已發貨,請對照“查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