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點 | Opinion more
-
談“割青麥作飼料”,不要動不動就批農民沒大局意識
有人批評農民短視,沒有道德;有人懷疑這是俄烏沖突背景下西方大國的陰謀使然;甚至有人認為,“割青小麥作飼料”是一股歪風,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了威脅……[全文]
-
“人地錢”本身不是問題,要警惕以地為中心的鄉村振興
人、地、錢這三個因素,寬泛地講都沒問題,關鍵在于以哪為核心?當前鄉村振興設計體系中,幾乎都是以地為中心,所有的政策都建立在土地之上,而且說白了就是宅基地。但宅基地能夠產生的市場容量其實很小,鄉村振興規劃、政策體系設計及其想象如果都建立這個脆弱的基礎上,才是最大的問題。[全文]
-
中央為何強調縣域經濟,產業留得住嗎?
今天,僅靠農業第一產業來提升農民收入已經非常難,即使很多地方和部門的同志非常努力,但效率也很低。對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產業留在縣域,要讓農民獲得更多的產業增值收”,其意在于讓生產者獲得“一二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收益。[全文]
-
農民退出宅基地要比進城晚半拍,這半拍大概需要二三十年
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農民進城都不可能是穩定的,都仍然需要農村這個退路,因此,就會出現農民進城了,農民在農村宅基地卻沒有退出的現象。[全文]
-
今天的集體經濟主要不是搞生產,而是學會吃租
今天中央提倡搞集體經濟,很多人不知道集體經濟是干什么的,我告訴大家今天的集體經濟主要不是搞生產,而是學會吃租。農業社會吃的是地租、農業租,工業社會吃的是廠租,現在是生態社會,吃的是資源租、空間租,是鋪租。[全文]
-
大片田地拋荒,中國糧食安全如何保證?
有人說,既然農民不種田,讓資本來種不就可以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問題是把關乎國計民生的農業寄托于資本,這方法可靠嗎?也有觀點認為小農生產是落后的,應該消滅。這種邏輯站在資本角度上,它忽視了廣大農村地區的實際條件。[全文]
-
沒糧荒,卻有“糧慌”?別忽略我國的糧食出口量
某些自媒體的報道聚焦在世界多國宣布糧食禁止出口上,卻忽略了中國糧食進出口貿易的兩個本質現象。中國對于進口農產品的依存度并不高。并且,在進口部分農產品的同時,中國還大量出口谷物糧食。這便是目前部分媒體報道中所經常忽略的事實。 [全文]
-
我從20年前就講,最該立的法是“農民權益保護法”
村社是生態資源價值化實現的第一經濟主體,今天中央提重構新型集體經濟,可惜又被很多人污名化,質疑成“復舊”。其實無外乎生態資源不可分割,而村社是生態資源的定價主體。所以今天的鄉村難道貧困嗎?不,是你沒把定價權給它。何為鄉村社會的自主發展?當它可以自主對生態資源定價時。[全文]
-
農戶養豬的合理性在哪?完全拋棄散養不可取
種養結合的生豬生產模式,既有助于農業去過密化,還能吸納中農群體。一方面滿足鄉村豬肉市場需求,使農村作為豬肉市場穩定器的功能繼續保持,避免出現社會性恐慌;另一方面有助于穩定基層秩序,中農群體通過養殖獲得不低于打工的收入,成為鄉村社會的中堅力量,有助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全文]
-
盤活宅基地,要警惕資本的虎視眈眈
在地方政府盤活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的政策設計中,特別需要掌握好效率和公平的平衡,警惕一些工商資本打著盤活閑置宅基地的幌子變相開發“小產權房”。[全文]
-
這里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干部農民為何都沒積極性?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其重點集中于程序性措施,也就是填寫各類表格文件,容易流于形式。對于村干部而言,極其不愿意接手扶持資金,資金審計也嚴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從群眾層面講,村莊集體經濟發展與自身關系并不大,而且相比務工收入,分紅所得可忽略不計。[全文]
-
政府高額補貼、從百度阿里挖人才,為什么這電商平臺還是破產了?
原本設計的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的電商體系也并未達到其初衷。高額補貼使得低于市場價格的農藥、化肥等工業品迅速占領了農村市場,擠垮了鄉村社會原有的小商店,但是農民所期待的農產品上行卻由于種種原因未取得實質進展。[全文]
-
國家將動員1000萬青年下鄉?有人又帶節奏
我并沒有查到最近幾年的暑期三下鄉具體人次,但如果從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2831萬人(這還沒統計中專學生)這個基本盤出發的話,三年時間動員1000萬人次大中專學生參與暑期的三下鄉活動,并非一個遙不可及的任務。[全文]
-
土地制度存在問題,但真的需要大修嗎
農村宅基地不是因為屬于建設用地就天然值錢。試圖讓農民變現宅基地以獲得進城資金,或是在農村宅基地上進行商業開發,只在少數地區能夠實現。對于那些遠離城市、缺乏旅游資源、區位條件一般的農村地區,不可能憑空產生出財富。[全文]
-
回鄉記:我們村有wifi了
2018年,筆者所在的村莊發生了一件“大事”,村里要建統一的自來水了。在沒有wifi和智能手機前,私人矛盾消解村莊公共性。少數一些人借私事對自來水問題提出反對意見,每次一開會便爭執不休,集體決策無從談起。[全文]
-
感謝農民
我們感謝農民,是因為農民開啟了中國改革。1978年一個冬夜,小崗村18名農民搞起了“大包干”,開啟了農村改革的進程。如今,改革已成為全社會共識,但我們不能忘了改革是農民啟動的。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全文]
-
國營農場是走回頭路嗎?我在東北蹲點半個月
黑龍江旱作區農場普遍每年都進行土地調整。如某個農場的戶籍人口有1.5萬人,總土地面積20萬畝,人均土地14畝,有50%的農民外出務工,留在農村耕種土地的農民戶均耕地100-150畝。一塊地的面積一般都有500-600畝,農民之間的土地沒有田埂,用田壟數量來確定每戶的耕種面積。[全文]
-
套補貼、造政績,他們是這樣一步步將合作社空殼化的…
從最初單純的互助經營想法到見證一個與初心漸行漸遠的亮點工程崛起,阿勇百感交集:“合作社實際上都是國家拿錢貼出來的,但是這個錢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大。國家現在是把一部分人扶持起來了,大部分人都沒有扶起來,在原地踏步,一部分人甚至還在倒退?!?a href="/liuchengliang/2018_12_10_482700.shtml" target="_blank">[全文]
-
扶貧干部,如何“白了少年頭”
我國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往往交通不便,工作中在交通方面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筆者曾經調研的頻臨貴州望謨縣城的一個鄉鎮下轄的行政村,許多村寨在高山上,即使只有幾戶,十幾戶人家,包村的鄉鎮干部也得經常去開會,做群眾工作。[全文]
-
學會做老人?
“死亡”和“自殺”是在與老年人訪談時經常聽到的詞匯。尤記得訪談中遇到的一個70多歲老婆婆,她有三個兒子,現在老兩口和兒子分開單過,主要靠自己種口糧田為生,當問及她今后的打算時,她隨口說了一句:“真不行了,樹丫子上挎著(即上吊的意思)!”[全文]
-
-
資訊 | Information more
-
聯防聯控農村專班:返鄉初期少聚集,婚喪從簡
-
調查11省16村疫情:臨近過年農村地區如何應對疫情?
-
農業農村部:征集基層疫情防控好經驗、好做法
-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8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
-
農民日報:應對疫情,農村地區要有四本賬
-
13731億斤!我國糧食產量何以再創新高?
-
農民60歲領100多元養老金,專家建議與城鎮職工退休工資增速相一致
-
農業農村部組織大型批發市場對接河南,一周采購滯銷蔬菜近5000噸
-
江蘇秋收秋種進入尾聲,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
-
河南萬噸蔬菜滯銷:農戶沒能力配送,大客戶又因限制去不了
-
山東曹縣一農戶被迫犁掉十萬斤菜,當地回應
-
我國科學家成功創制多年生稻,種一次免耕收獲3至4年
-
完成94.7%!全國秋糧已收獲12.37億畝
-
農民日報:種糧成本攀升,農民有錢賺嗎?
-
農民日報四問:今夏罕見高溫干旱,為何秋糧還豐收?
-
巴西玉米快要來了?
-
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全國秋糧收獲過九成
-
習近平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
-
耐鹽優質水稻“鹽黃香粳”完成實收測產:畝產505.1公斤
-
農業農村部:全國秋糧已收獲超11億畝
-
-
· 聚焦三農 ·
“三農”指的是農業、農村和農民。中國有大面積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和廣大的農民;同時,有大量的人口,有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因此,中國要真正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
-
河南夏糧產量創新高,為何收購同比減少538萬噸?
-
作物沒長好,幾百畝農田就被強挖,怎么回事?
-
中國葫蘆第一村:村民靠葫蘆致富 一個能賣3000元
-
畝產450公斤!袁隆平旱稻在華北平原試種成功
-
貪吃貓頭鷹3闖農戶大棚吃23只鵝,被抓現行一臉無辜
-
鎮黨委書記當主播:只要農民增收,愿意當網紅
-
這位農民老大爺拿了個文學獎 被質疑山寨和抄襲
-
別人村的居住區像威尼斯,他們鎮為何那么富
-
廣東一村獲9.9億賣地款 村委稱治安是首要問題
-
石家莊西瓜因“出道晚”敗給海南西瓜 慘遭滯銷
-
留守娃學桃園結義 三杯下肚“大哥”昏倒
-
2004年以來中央1號文件都說了啥
-
2014年習近平牽掛的11件農事
-
中科協副主席:國內很多農產品比外國貴
-
現實版桃花源? 網友:沒有wifi我不去
-
珠三角唯一的公社大隊
-
中國第一乞討村——不為生活為致富
-
“地下水抽上來能當肥料!”
-
新生代農民工都用智能手機玩啥?
-
中國農村的網絡生活(多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