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地球2》:“我們能提供美國人無法提供的東西”
我們一邊津津樂道于《流浪地球》系列所踐履與證明的國產電影工業化水位,一邊則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它所輸呈現出的對家園和血緣的珍視、集體主義力量與信念、關于土地的永恒鄉愁。[全文]
-
動不動就炮轟,能不能管管“這屆家長”?
理想局面,該類比為“超市里有琳瑯滿目的食物,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各取所需自行挑選”,而不是“因為嬰兒消化不了谷物和肉類,所以超市貨架上就只許擺放奶粉”。[全文]
-
《阿凡達2》終究是一部美式西部片
打著科學反科學,打著反現代售賣現代,一邊讓你看見古老的信仰和祭祀何其動人,一邊又忙著向你解釋通靈感應可能只是“前額葉癲癇”。[全文]
-
在印度,寶萊塢為何能長期完虐好萊塢?
印度的擰巴就在,號稱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發展中國家之一,然而漫長歲月里積下的幾乎所有問題和弊端,幾乎都沒解決……啥都沒搞定,只好拍電影,啥都沒搞定,卻利于拍出越來越多的電影。[全文]
-
這十年,主旋律影視為何能廣受歡迎?
誰不在渴望更大寫的生命形態?誰不渴望豐足的日常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更偉岸崇高的感懷?誰不渴望找到點燃自己、鼓舞自己、營養自己、撐持自己的東西?誰不想在內卷時代、在信息繭房中搭救自己?還有比主旋律,更能為上述訴求提供營養的嗎?[全文]
-
韓國的“通俗文化帝國”之夢,還能走多遠?
韓劇以舉國發展文化產業之東風,搭起領先亞洲之娛樂工業生產鏈條,從而迎來長達三十年的盛世。然而資本在勝利的號角中一味高歌猛進,未免將諸多個體碾作鐵蹄下的路基。許多通俗文化帝國,都曾經潰于這樣的罪惡內耗?,F實中的政治性、社會性不滿,亦會轉嫁到電視劇之上。[全文]
-
國產職業劇為什么常拍不好?
一部完美的職業劇,看完之后,你會覺得“我要是也從事這種工作該多好”;可如今大多數國產職業劇,你看完之后,只會覺得“我要是有個從事這種工作的男/女朋友該多好”。[全文]
-
像秦怡這樣用一生詮釋藝術“人民性”的人不多了
“人民性”,才是“美”最內核的支撐。從人民中走出來、又回到人民中去的美,天經地義,正大光明。[全文]
-
功夫片沒落,我們需要哀嘆嗎?
一諾千金、義薄云天、扶危濟困,在務實功利的當代準則里,夠兌現幾厘KPI?在自貶自嘲為社畜與打工人的眾生眼里,仁者無敵的自我加冕,又剩多少實現可能?[全文]
-
《黑客帝國》又來了,我們自己的大IP在哪?
國產IP開發,充滿了割一波韭菜就跑的雞賊暴發戶氣質,只能對著一堆又一堆不成熟的、注水成癮的日更網文,鎖死于低段位的藝術品格中,與“毫無新意、侮辱觀眾、集各種爛梗標配于一身”等量齊觀。[全文]
-
國內軍旅片這么多,為何出彩的角色這么少?
周密預備、精確執行,這對于戰爭是多么重要,有了這些,戰爭就不會被詬病為“神劇”,就不會是一個只靠著燃爆熱血不怕死就可以交代掉的、只提供爽點的東西。[全文]
-
如今的國產劇為何容不下“窮人”?
有時,是“他們明明應該很窮,可你想不通,為啥劇情總在替他們炫富”;有時,是“劇情明明也在表現他們窮,可為啥他們看起來還是顯得那么富”。[全文]
-
讓“流量”演偉人,有何不可?
“流量”和“偉人”之間確實形同天塹。而且,一旦大批愛豆帶著偶像包袱進組,人人都要獲得足夠的鏡頭和戲份,客觀上會造成一個本就枝蔓迭出的題材變得愈發雜沓破碎。但也要看到,在“誰來飾演偉人”這道門檻上,中國影視的標準本就是逐漸放寬放活的。[全文]
-
國人為何不再“迷信”奧斯卡了?
你一邊認定它代表了世界,一邊又苦于美國人看不懂自己,殊不知,“美國人看不懂的”,也是世界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更大更真實的那部分……[全文]
-
“李煥英”票房第二,第一個吃螃蟹的徐崢后不后悔?
并非所有二分法都要歸于零和游戲。說兩者誰贏誰輸,本身暴露的就是短視以及對電影行業的缺乏了解??梢怨泊?,甚至可以共榮,不是非要選出誰來代替誰、擊敗誰。[全文]
-
《你好李煥英》逆襲《唐探3》,僅僅因為“好哭”?
商業的成型,肇始于情感的訴求,你不能因為自作聰明地算清楚了前者,就想當然地忽略了后者,永遠不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