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外交的這套“傳統手藝”,讓人想到魯迅的一句話
現在的文藝作品又反過來贊美明治時期外交精英的優秀,對此我們用一個詞:刻舟求劍。[全文]
-
在日本,官員說錯話比做錯事更嚴重?
“勇敢地失言,只要我不尷尬,那尷尬的就是別人?!?a href="/PanNiNi/2022_11_27_668710.shtml">[全文]
-
這背后的東西比“辱華”二字更沉重
本來日本遺孤問題是日本侵略戰爭的惡果,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反省戰爭的題材,但是閱讀之后的感覺卻讓人覺得這些遺孤的悲慘人生,是因為小說里的中國的“落后”和“極端主義”所造成的,而不是日本的侵略造成的……[全文]
-
在討論中國三農問題時,日本農協常被作為比較對象……
在日本這個自然資源匱乏,農村與農業組織存在路徑依賴的國家,在當前國內面臨普遍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缺乏經濟增長點的情況下,用制度安排來推進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真的是一種“理性選擇”嗎?[全文]
-
為了“去中國化”,日本考古還出過這樣的大烏龍
到了戰后投降,日本立刻就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單一民族論。說白了就是,侵略戰爭,都是有些人瞎跑到外面去玩,非要說日本是混合民族,違背了我們日本人一直待在島上的和平傳統。[全文]
-
日本人怎么看逆風輸出的中國亞文化?
日本為什么做不了呢?我覺得這里面還是有很根深蒂固的精英思想在作祟。首先在部分文化精英的心中,已經把ACG當作日本民族獨有的文化。當中國向日本反向出口ACG的時候,他們會本能地覺得不是好事,是山寨,是偷竊,甚至更夸張一點,是一種僭越。[全文]
-
這種變化,與其說是中國的悲哀,不如說是日本的不幸
在這樣的一個文化關系里面,中國就是單純的文化接受方,我們非常積極、非常努力地想要通過文化產品去了解日本,同時也不停地自我反思,反思我們為什么就做不出這么好的文藝作品呢?[全文]
-
日本拍歷史劇,就不用忌諱歷史虛無主義?
反正歷史記載也不是十分的清晰,有的編劇一定要說織田信長的所有決定都是因為聽了他侄女的勸告,那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不像中國歷史劇,你編一個決定歷史走向的公主出來,明天別家的歷史粉就拿著史料打上門來了。[全文]
-
日本建筑里的“盛唐遺存”,值得我們膜拜嗎?
我們對唐之愛,其實更多的還是對天下理想的實踐的一種追憶——一個很富足的,然后我們又兼濟天下的那么一個狀態。這是我們喜愛盛唐的一個原因,而不應該因為對具體元素的欣賞,而把盛唐這個概念放到一個其實它不該被放到的地方。[全文]
-
日本對風俗業的曖昧,背后藏著什么?
這兩個事情雖然不同,但是爭論的焦點基本是一樣的。這個爭論,根源在于日本整個國家和社會對性交易行業(一般叫風俗業)的極度放縱與極度鄙視并存的曖昧態度。[全文]
-
把日本比作晚清,侮辱性有多大?
“中國”對日本的最深刻影響,我覺得并不是漢字,或者是那幾座唐風建筑,而是日本在建立民族自我文化認同的過程中,尤其是在社會矛盾尖銳、歷史面臨轉折的時刻,始終存在一個想象中的“中國”來進行比較。[全文]
-
日元大貶值,我們可以狂買塑料小人了嗎?
貨幣快速貶值對日本的影響就是,也許在未來對經濟復蘇是有好處的,但是在等到未來降臨之前,必須要解決眼前的問題。日本民眾的要求也是很樸素很直白的,就是漲工資,或者給補助。[全文]
-
日本教科書寫中國古代史,滿滿都是“愛”
不管是中國強還是中國弱,當日本想要找到自己的價值的時候,就總是忍不住或者說必須要對比中國。這是一個兩千年的傳統。[全文]
-
這次,日本網民玩起“日本到底有多弱”的冷笑話接龍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入常最不缺的,就是“美國總統的支持”?,F在的日本既然已選擇與美國“完全一致”,是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除了一個名頭,又有什么實質差別呢?[全文]
-
右翼“團建”,烏方扔橘子……昭和天皇的爭議為何說不清?
這個決定連當時的美國人自己都覺得很微妙。當時的《紐約時報》就是這么評論的,說東京審判的被告席上有一名缺席者,他就是天皇。這樣做是好是壞,只有將來才能證明。[全文]
-
日本的確沒“躺平”,但……
兩年之后,日本即將放棄在社會面減少病毒傳播的策略,而準備轉向由特定職業的人員來承擔更多的責任,同時給予經濟上的激勵。這個轉變當然有它的“科學”理由,但它并非“深謀遠慮”的高級決策,而是被新冠傳播壓縮到角落后的不得已選擇而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