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電影是“國家臉面”,更需要有好的“生態環境”
“電影是一個國家的臉面”,也就是說,電影能夠以最直觀的方式反映國家綜合能力的整體性發展?!读骼说厍?》印證了這句名言。既然如此,我們希望電影的價值與使用價值達成均衡,希望電影行業能形成這樣一種生態:市場會回饋既叫好又叫座的電影,而不是僅僅回饋帶來最大利潤的電影。[全文]
-
讀懂臺灣問題的歷史,你會發現情況正在發生重要變化
中美關系中的臺灣問題最近正處于一個比較重要的進行調整和變化的階段。很快各方,尤其是中美雙方在臺灣問題上可能會有一種比較復雜而微妙的非對稱博弈??v觀臺灣問題發展沿革的歷程,最關鍵的首先是實力,其次是節奏,最后是意志和準備。[全文]
-
躺在美國懷里的日本,心中謀劃的美夢是什么?
只要中國實力強大,“該出手時就出手”,日本自然就知道該怎么做了。我們不用擔心日本不愿放下身段,日本的底線之靈活、身段之柔韌遠遠超乎中國的想象——畢竟他們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全文]
-
“這是美國的恥辱時刻”
從1932年以來,眾議院議長的選舉在美國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程序性選舉,結果美國的新議長成為了100年來第一個翻車的人——選舉他的投票足足拖了4天,投了15輪。中間還出現了戲劇性的場面,甚至差點爆發沖突。[全文]
-
怎么對待一個不講究吃相的美國,是中國的新命題和考驗
對中國,無論是2022年,又或者是哪一年,都不輕松。以今天的中國來說,應對新冠疫情,應對美西方的干擾、阻礙乃至破壞,以及為自己和世界找有效的發展方向與發展模式,是三項艱巨的任務。[全文]
-
疫情面對新輿情,如何建立“新共識”?
2020年初,我們對于防控是有共識的,到了2022年,我們需要有新的共識。當病毒已經發生了新的屬性變化,為了實現“適度防控”這個目標,國家、企業、社會和個人都需要盡到各自的責任。如果一方要追求絕對的自由,然后把責任外包給其他人,這是不現實的。[全文]
-
中美首腦會晤,讓世界感到一種“有限的樂觀”
拜登的座位,一邊坐著布林肯,另一邊坐著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財經團隊就宏觀經濟政策和經貿問題開展對話協調可以看作是這次中美首腦對話中的重大進展。美方的紀要中將后續的工作組級別談判一筆帶過,體現出本屆美國政府政治精算的操作,也不免讓人對美國的責任感到擔心。[全文]
-
美國中期選舉,在“比爛”中陷入迷茫的“民主游戲”
對于美國民眾來說,美國的民主逐漸變成了一場啼笑皆非的游戲——在兩筐爛蘋果里努力挑一個不那么爛的。兩黨在比爛,政治人物告訴民眾你們不應該有過高的預期,美國就應該這樣。而民眾苦惱于沒有更好的選擇,美國政治長期處于一個低水平的循環之中。[全文]
-
從“爆吧”到“爆破網課”,組織化的網絡暴力該怎么治?
這種網絡暴力在青少年中不僅有“需求”,還有“供給”,并且這種供給是有組織的。在網絡群組的掩護下,這些人除了以沖擊和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為樂,收獲個人的歸屬感和成就感。某些場景下這些組織已經具有了“流量化生存”的前兆——把獲取流量提升真實或虛幻的影響力置于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法規之上。[全文]
-
北溪被炸真相“不可說”,請允許我對歐洲表示同情
你歐盟怎么就不敢名正言順地指出誰最有可能搞你一下子呢?你究竟是被你的敵人從正面捅了一刀,還是被那個你不愿說出名字的盟友背刺了一下。乍一看覺得啼笑皆非,時間長了不禁讓人產生一種同情。[全文]
-
網絡攻擊西北工業大學的“不存在局”做了哪些惡?
西北工業大學遭遇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網絡攻擊的調查報告第一部分的發布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這個主搞“信號情報”的機關一度被稱為隱秘的“這個局不存在(No Such an Agency)”,在本期節目中,我們主要介紹了NSA的基本背景、由來和相關職能。[全文]
-
對英偉達下禁令,是美國“小院高墻”策略的又一典型
就在寫完上述分析后不到60分鐘,英偉達發布了一則官方公告。通過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申訴表格——很顯然證券交易委員會與技術出口管制的關注點有微妙而顯著的差異,美國政府實質性地將相關禁止令至少延后6-12個月才可能執行。[全文]
-
改參數“慘勝”解放軍,美智庫的臺海戰爭推演可以這么玩?
推演一定程度上可以倒著玩,預設一個結果,根據結果調整前提條件和敵方“人設”。運用調參數的方式做人工推演,“講鬼故事”,考驗的是口才而不是戰斗能力。[全文]
-
“抄家”美國前總統,一場集體沉默的危險“獨走”
某種默契被破壞了之后,所有從政的人都會心有余悸。教科書里的美國政治擁有所謂良性的演化和糾錯機制。那么把特朗普抓起來是不是糾錯機制發揮作用?而在沒有美國總統直接指令下,機制可以這樣“獨走”嗎?制度如何變成這個樣子,或只是褪去了外表的掩飾?[全文]
-
在微妙的時間節點上,愈加需要戰略定力
現在中美兩國都處在一個微妙的時間節點上,愈加需要戰略定力。雙方的競賽正好處在窗口時間——中國能不能爭取到5到10年,繼續遵循原有的發展速率和節奏去做好各項準備;對于美國來說,能不能在這5-10年給中國下一個巨大的絆子,把中國絆倒,反向給美國爭取時間。[全文]
-
維護非正義的“現狀”沒有意義,中國要的是“新常態”
中美之間在臺灣問題上表現出的“新常態”是實力、認知和行為三個維度相互作用的結果。在認知方面,就是所謂“我不要你認為,我要我認為”。美國頻繁地使用現狀,它喜歡的“現狀”默認是什么?那就是美國的霸權統治。不好意思,這樣的現狀我們是不接受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