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讓阿拉伯國家與中國越走越近?
相較于美國奉行的“干涉主義”,阿拉伯國家更愿意接受中國的不干涉態度。阿拉伯國家清楚地意識到,美國不尊重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制度或價值觀,并可能試圖改變它們。因此,完全依賴美國是有很大風險的,尤其是在美國對維持霸權日漸癡迷的當下。與中國的伙伴關系能夠為阿拉伯國家提供重要的地緣政治保障。[全文]
-
當帝國不復存在,英國會發生什么呢
伊麗莎白二世的去世,正值英國未來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之時。這些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來自英國的身份危機,產生了社會和經濟的多方面壓力,不僅導致英國退歐,也導致現在的外交政策完全倒向身份和意識形態?!皯鸷蠊沧R”已隨君主而去,未來似乎并不樂觀。[全文]
-
關于華為的新聞揭示了事實,但英國民眾還看不清
最近,《泰晤士報》披露,英國情報部門GCHQ曾表示,華為不構成絲毫間諜威脅,然而,據報道,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馬修·波丁格為此咆哮著對英國內閣發表了“長達五小時”的長篇大論(值得注意的是,《泰晤士報》并非中國的朋友)。[全文]
-
什么是新“黃禍論”?看看英美情報頭子最新演講
將中國人描述為全球威脅還能系統化和理論化,這就是“黃禍論”,它將中國及其人民框定為破壞“文明”和西方世界價值觀的威脅。同樣,在現代,這樣的話語已經從明確的種族主義演變為反共思潮來自我掩蓋,但所有意圖和目的是一樣的。[全文]
-
西方走向新的衰退,卻期望中國崩潰
2022年是比任何人預期的都要慘淡的一年,但西方對中國自身經濟的悲觀情緒仍然持續,因為被政治偏見和對中國“不可避免的失敗”的癡迷所蒙蔽,未能看到全局。[全文]
-
“印太經濟框架”動靜很大,實質很虛
“印太經濟框架”并沒有實際的內容,只是一個口號。這個計劃拉了一些亞洲之外或與該區域經濟聯系不大的國家,制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的概念,試圖決定游戲“規則”,同時試圖假裝該區域最大的經濟體和貿易國中國并不重要。[全文]
-
甘當美國傀儡、挑起對華冷戰,對英國沒好處
盡管英中關系有著深厚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但沒有什么能比英國穿上其舊帝國的外套來施壓中國更能激怒中國人了。中國的政治意志是歷史不會重演。[全文]
-
西方借抗疫詆毀中國體制,只會自食其果
新冠是一個科學和人道主義問題,世界應該共同努力來遏制它,但在上海與新冠作斗爭時,可悲的是,新冠將成為現代歷史上最政治化的疫情。在任何情況下,這種疫情都沒有像這次一樣,被用來如此極端地詆毀一個國家及其政治體制。[全文]
-
不必為布恰暴行辯護,但要警惕西方移花接木
如果布恰事件真像媒體報道的那樣,那它無疑是一次暴行。但除此之外,人們還必須始終牢記,西方長期以來一直在歪曲此類指控以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此事件而言,我們不必為暴行辯護,但我們也要警惕西方的手段。[全文]
-
為什么美國要用俄烏沖突中傷中國?
過去幾周來,美國一直毫無根據地指責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秘密支持俄國。美國想借沖突機會把中國拖進來,迫使美國的盟友一起反華。俄烏沖突前,美國一直在強迫歐洲國家對華強硬,想聯合西方建立新的“冷戰同盟”。如果歐洲認為中國威脅到它,就可能追隨美國。[全文]
-
美國專家怎么好意思分析“中國國際形象為何正在惡化”?
美國對中國展開了積極有效的抹黑行動,丑化了中國在西方的形象。當北京膽敢反擊這場針對它的宣傳戰時,美國的分析人士陰險地指責北京應為自己的地緣政治困境負責,雖然這一困境就是他們創造出來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