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范冰冰、鄭爽到吳亦凡,明星逃稅技術迭代得比人還快
國內不乏高凈值人群將在國內創造的財富以極低的成本轉移到國外,再以外籍身份回國賺錢。因此完全可以預料到,通過虛構業務轉換收入性質進行虛假申報、通過境內外多個關聯企業隱匿個人收入進而偷逃稅款這種情況,絕不僅僅發生在個別明星身上。[全文]
-
如果土地財政開始轉型,財政體系最需要改變什么?
在土地財政開始轉型的情況下,我國如果要保持財政均衡,短期更需要的,可能不是新開征房地產稅、遺產稅這些成本高爭議大的稅種,而是補足自身的不足,先將最基本的稅收與金融數據比對建立起來,能夠對申報的收入與存款增量不符的情況進行風險提示。[全文]
-
小米在印度遇到稅務麻煩,出來混遲早要還
對外投資的時候,企業股權構架不要僅僅考慮眼前的利益,大量通過避稅地來節約稅款,也更多地要考慮如果在被投資國受到不公平待遇,其構架和利潤模式是否能夠獲得母國在國際法框架下的保護,不要為了蠅頭小利而失去強大的保護傘。[全文]
-
新增嬰幼兒照護扣除,對提高生育率能有多大作用?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并不是普遍征收的,納稅人數比例太低。假如把一切減免稅看作廣義的財政補助,那么等于是政府在給高收入者提供補助而對低收入者視若無物。如果直接發放補貼,至少能給到最需要的人,而不是像個稅專項扣除那樣,給收入越高的人補貼越多。[全文]
-
明星大肆逃稅,漏洞怎么補?
以票控稅征管方式本質上有三個問題無法解決:一是只重視增值稅鏈條的合法性,二是對于不開具發票的經營行為無能為力,三是增值稅這種間接稅制本身的稅負累退性。但目前不可能立即放棄增值稅等間接稅,轉而依靠以所得稅為主的直接稅,那該怎么辦?[全文]
-
鄭爽的逃稅操作,讓我這個業內人士“嘆為觀止”
明星鄭爽爆出陰陽合同避稅的新聞。和上次范冰冰案后霍爾果斯上百家公司注銷大量明星主動補稅一樣,這次也是一時間大量明星緊急注銷公司,目前75位一線藝人名下相關公司共有647家,其中已注銷200家,多位明星名下關聯公司達數十家。[全文]
-
兩會提議別只盯著“起征點”,抓逃稅的“尚方寶劍”更重要
我國目前的稅收法規,還是要求稅務局就納稅人的收入舉證具體從哪個環節逃稅才能追征稅款。這也導致了目前我國稅務機關對個人無法通過豪宅、豪車、大額個人賬戶轉移等個人財產信息去反推納稅人是否如實納稅,只能被動等待納稅人申報。[全文]
-
“避稅天堂”突然不香了?
近日,有上市公司公告提及開曼群島的《經濟實質法》,并認為會對未來收益造成負面影響。如果這些避稅天堂的信息被披露,根據我國法律,會產生哪些影響?[全文]
-
治理貧富分化:財產稅、金融監控,還是全要?
我國個人所得稅雖然是超額累進的,由于沒有配套的稅收金融監控措施,導致長期淪落為公職人員的工資稅。另一方面,房地產稅、遺產及贈與稅等財產稅雖然時有傳聞,但是一直沒有具體規定落地,導致目前我國持有大量財產的稅收成本極低。[全文]
-
英國今日開征數字稅,為美國巨頭“量身定做”
現在征收的數字稅實質就是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對抗美國數字霸權的收割,而美國的應對思路是將數字稅問題擴大化,將無形資產甚至利息都拉入這個體系,使問題更加復雜化,從而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無法達成有效的共識。[全文]
-
消費稅后移到批發零售,還要解決哪些困難?
目前我國的消費稅僅僅是金銀飾品在零售環節征收,煙草在批發環節征收,剩下的均為生產環節征收。由于我國目前的稅收“以票控稅”征管方式還是按照信息化時代前的計劃經濟模式設定,無法適用現在的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狀況,導致消費稅的后移必然困難重重。[全文]
-
如何讓先富帶動后富?
間接稅只是做到了相對公平而不是絕對公平,由于消費相對于收入的遞減性,收入越高消費占收入比例越低,導致稅負占收入比例也越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計算機時代以前、人們大量使用現金的情況下這套體系還是有其合理性的,但目前這三種情況都已經不復存在。[全文]
-
現金真的就管不住嗎?
我國在1988年就發布了《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對企業使用現金加已限制,但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對該文件進行了修訂,直到快十年后的今天我們才再次看到的對企業現金的監管, 能管起來總比不管要強很多。[全文]
-
把這項稅減了,才是真的減稅
我國以增值稅為第一大稅種的情況,導致低收入者的實際稅負高于高收入者,嚴重違法了稅收對收入進行二次調節的功能。所以我國近幾年開始逐步降低增值稅稅率,加強了以所得稅為主的間接稅比例。[全文]
-
還有多少人繳納個稅?
兩方面合力的結果就是個稅納稅人數奇低,但一漲起征點就有大量人員工資超過原起征點達到現在起征點的邊緣。如果哪天有報道說我國僅有數百萬人繳納個稅,這個信息可能不是駭人聽聞而是確有其事……[全文]
-
我幫國家和“范冰冰們”算了筆賬
影視公司的納稅額,加上財政返還和優惠政策,可能僅為正常納稅的16.93%。將其他地區的稅收引入本地區后,再將部分返還給企業,造成全國的稅收總量減少,企業只是更換注冊地就大量減少納稅,本質上是一種多損人少利己,以鄰為壑,飲鴆止渴的行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