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普利策獎獲得者公布,報道印度新冠疫情的攝影師獲“特寫攝影獎”
(觀察者網訊)美國當地時間5月9日,在新聞界享譽盛名的普利策獎在官網上公布了2022年度的獲獎名單。其中,“特寫攝影獎”頒給了來自路透社的阿德南·阿比迪(Adnan Abidi)、桑娜·伊爾沙德·馬圖(Sanna Irshad Mattoo)、阿米特·戴夫(Amit Dave)和已逝的丹尼什·西迪基 (Danish Siddiqui),理由是他們“對印度新冠疫情的報道在揭露災難的同時又不失親近感,給人一種高度的身臨其境感”。
報道印度新冠疫情的攝影師獲普利策獎(截圖自路透社推特)
包含獲獎照片的圖片報道于2021年5月4日在路透社網站發布,標題為“從印度新冠噩夢拍攝到的痛心照片”(Harrowing photos from inside India's COVID nightmare)。這組圖片報道由59張照片構成。
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照片拍攝和發布時,印度正處于新冠新增確診人數和病死人數的高峰期。幾位攝影師此時深入新德里、加濟阿巴德、班加羅爾和孟買等城市,記錄下了新冠疫情的掃蕩在印度留下的滿目瘡痍。
在照片拍攝期間,印度正處于疫情高峰(截圖自世衛組織網站)
當時,由于新冠患者數量激增,需要臥床接受治療和進行吸氧的的人數都迅速攀升。這讓印度的各家醫院無力招架,許多人被攔在醫院門外。而那些“有幸”進入醫院者,他們也往往不得不和許多其他病人擠在同一間病房。
新冠疫情席卷下,印度許多病患面臨困境(圖源:路透社)
暴漲的死亡人數也超出了印度各地火葬場的承載能力,政府不得不搭建起露天火葬場來“滿足需要”,場景慘不忍睹。
激增的病死人數讓印度許多火葬場不堪重負,政府不得不搭建露天火葬場(圖源:路透社)
據報道,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印度累計報告的新冠確診病例數超過了4300萬。截至目前,印度官方統計的累計死亡病例數為約52.4萬。但據世衛組織的估計,印度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數多達400萬人以上。
公開資料顯示,普利策獎于1917年,根據報業巨頭、匈牙利裔美國人約瑟夫·普利策的遺愿設立,每年頒發21個獎項,其中14項是新聞界獎。新聞界獎的獲得者可以是任何國籍,但獲獎作品必須曾發布于美國、雜志和新聞網站上,獲獎者大多為杰出新聞工作者。
但也有例外,去年,普利策獎委員會就將特別獎授予了記錄下“弗洛伊德之死”的美國女孩達內拉·弗雷澤(Darnella Frazier),拍下獲獎視頻時,弗雷澤只是一名17歲的高中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責任編輯: 鄧鵬 
-
歐盟考慮替烏克蘭政府“籌錢”
2022-05-10 16:39 烏克蘭之殤 -
-
直 播 搶 劫
2022-05-10 16:28 -
美官方文件刪除“不支持臺獨”等表述,中方回應
2022-05-10 16:19 中美關系 -
德官員:制裁能力已達極限,正為俄“斷氣”制定緊急計劃
2022-05-10 16:06 德意志 -
口氣不?。簛喼抟丫嬷卸?,開戰必受懲罰
2022-05-10 15:22 中美關系 -
臺灣軍購案被取消,原來是美國防部在卡著…
2022-05-10 14:58 臺灣軍事 -
“美國武器給烏克蘭,臺灣咋辦?”
2022-05-10 14:35 烏克蘭之殤 -
數十萬美國父母絕望:我沒法養活我的兒子
2022-05-10 13:23 -
阿富汗一省爆發武裝沖突,塔利班駐軍5000人已控制局勢
2022-05-10 13:18 阿富汗 -
尹錫悅宣誓就職:如果朝鮮棄核,將大幅改善其經濟
2022-05-10 12:06 三八線之南 -
美媒:拜登政府官員相信,俄烏沖突可讓美國騰手對付中國
2022-05-10 11:27 烏克蘭之殤 -
“我會待在達沃,繼續為菲民眾服務”
2022-05-10 11:15 -
-
59年來,英女王首次缺席議會開幕式
2022-05-10 11:02 -
拜登求330億美元對烏援助,美國會民主黨人:再給你加70億美元
2022-05-10 10:16 美國一夢 -
馮德萊恩親赴匈牙利商討俄油禁令,未達成協議
2022-05-10 10:01 歐洲亂局 -
針對中國?他訪問所羅門群島后又提“非法捕撈”問題
2022-05-10 09:23 中美關系 -
中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在喀布爾發放書包等物資
2022-05-10 08:15 阿富汗 -
斯里蘭卡沖突已致5死190傷,我使館提醒
2022-05-10 07:16
相關推薦 -
王毅應約同布林肯通電話 評論 350盧拉:期待同中方密切高層交往,深化互利合作 評論 34外交部: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領空 評論 1012中吉烏鐵路籌建加速,吉烏項目辦公室設在吉國首都 評論 283最新聞 Hot
-
澳運煤船正駛向中國,阿爾巴尼斯有望年內訪華
-
“中國人從不向我們發號施令,美國官員倒是經常提條件”
-
中吉烏鐵路籌建加速,吉烏項目辦公室在比什凱克設立
-
成都一商場女廁設無遮擋男童便池,涉事方回應
-
“若盟友援烏遠程導彈,我們保證不打擊俄領土”
-
普京:80年后再遭德坦克威脅,俄回應力度將遠超坦克
-
生育登記與結婚“脫鉤”,挑戰倫理、助長黑產業?
-
美軍火商擬1美元賣烏克蘭兩架無人機,但…
-
布林肯剛走,以色列就立刻發動空襲
-
白宮幕僚長在交接儀式上哭了,稱贊拜登是“好父親”
-
美國奧委會:支持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但...
-
為抗衡中國,美國30年后重開這個大使館
-
美債上限首回合“交鋒”,無果
-
澳大利亞新鈔票將不再印英王像,澳財長:我希望看到一個共和國
-
俄大使困惑:布林肯就不能直接給我們外長打電話?
-
俄外長:沙利文這話太可怕,想把所有人變成美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