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中小學教育學習死知識,缺少工程師精神
文 | 徐衛林(中國工程院院士)
工科理科化并不是今天才出現的現象,但卻是眼下制約工程教育發展的一大桎梏。
理科強調對機理的探索,最看重的是破解理論科學問題;工科強調技術應用,最看重的是與產業密切結合。
工科理科化最明顯的表現是,教師用解決理論科學的方法,去對待工程問題,重視論文發表,忽視實踐創新,導致學生的就業能力滿足不了企業需求,教師自身所作的高水平研究無法在企業落地。更有甚者,不敢去碰觸工業生產線上的設備,從前教師在織布機上教織布,如今變成了在黑板上教紡紗、織布。
工科理科化不僅存在于本科、研究生階段,事實上,它已經滲透到了高職、中小學教育中。
高職有工科理科化的影子。高職教師的操作技能達不到社會期待的水平,一些高職儼然變成了本科的縮小版。
中小學教育也有理科化的味道?;A教育把中小學生都圈在教室里上課,學習書本上的死知識,而忽略了課外活動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以及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精神的塑造,使得他們從小缺少工程師精神。
徐衛林 武漢紡織大學供圖
工科理科化的出現有很多原因。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的唯論文導向,尤其是在職稱評審中重論文輕成果轉化、社會服務;
二是工科教師隊伍的理科化,教師是在封閉的實驗室中培養出來的,與產業的需求交叉融合不夠;
三是學生的實踐環節變少,擴招導致學生人數增多,但高校投入生產實踐的經費沒有相應增加,出于生產、管理的考慮,如今的企業也更不愿意接納學生實習;
四是工科教師研究的項目理科化,來源于企業產學研的項目少,導致人才培養理科化;
五是在教材編寫中,有實踐經驗、產業創新能力較強的教師參與其中的比例少,教材上的設備遠遠落后于實際生產中的設備。
破解工科理科化,首要問題是師資要來自于一線。讓工科教師大量深入企業一線,從一線中挖掘產業的卡脖子難題。對此我深有體會,我曾經到企業里去推廣自己研發的技術,但企業對實驗室做出來的技術并不感興趣,而是更在意行業中最關注的某個難題。沿著行業難題找答案,我的研究成果也最終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破除師資理科化是關鍵,因為有什么樣的師資,決定了有什么樣的學生。破解工科理科化問題在于,很多高校明知正確路徑,卻難以推動實施。
制約其改革的癥結在于,破五唯仍然不徹底,唯論文的觀念根深蒂固。一些工科教師沉浸在寫論文的自娛自樂當中,讓他們走出實驗室、走向企業依然困難重重。
相較而言,高水平大學的工科教師人數多、授課任務相對不重,創造條件讓他們拓展,更有可能打破在實驗室里寫論文的現象。此外,高水平大學培養的博士生也更有可能成為未來高校師資。因此,破除工科理科化,高水平大學應該起到帶頭表率作用。
企業與高校為什么融合不了,關鍵在于企業不清楚高校在做什么,高校也不了解企業的具體需求。即便高校有新技術,企業也未必有人才能夠實現轉化。
目前,湖北省正在推動“科技副總”建設,這也是我曾經的建議。政府讓企業提出技術需求,由政府來組織統計、發布,高校能解決相應技術需求的教師申請,在企業與高校都認為人選合適的情況下,這名教師就可以進入企業擔任科技副總。省里每年給這名教師一部分補貼。
高校也可以制定強制性的措施。對于工科教師而言,高??梢砸幎ㄐ氯肼毥處煴仨氃谄髽I待一年,這一年不僅要保障他的工資,而且在他為企業解決了問題后還應獲得高校的額外獎勵,這更有利于體現工科人做好社會服務的價值。
高校教師普遍重視職稱,這一年的企業經歷還可與其職稱評審掛鉤,作為其向上的硬杠杠。未來,教育部若能下發相關文件規定,要求所有的工科教師必須在企業待一年及以上,各高校就能更好地落實。
博士是未來師資的儲備力量,我同樣鼓勵工科碩士生、博士生下工廠。
我曾有一名博士,讀書期間在企業待了5年,他的博士論文都在企業完成。紡紗錠子轉速一兩萬轉,紡紗接頭時快速抓錠不掌握操作訣竅很容易擦傷皮,過去只有熟練的紡紗工才敢操作,而這名博士卻能做到。
教師有想法、有方案,但無法做到長期待在工廠。研究生是更適合幫助技術落地的人選,而研究生隨時隨地的參與又會把企業的最新問題反饋給導師,反過來會促進教師進步。相比較會寫論文的學生,就業時企業更看中有一線實戰經驗的學生。
如何鼓勵工科研究生下工廠?高校人才培養中應突出問題導向和評價導向。
未來,高校在工科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評審、驗收時,可以增加一個觀測點——任務是否來自于企業,是由哪幾個企業提出的。學位論文優秀與否,應邀請企業總工來評價其研究的實用性。否則,面對理科化的博導、碩導,就有可能出現明明過了企業關,卻因“裁判員”的思維局限,讓研究生產生嚴重的挫敗感。與此同時,高校也要摒棄企業總工不夠資格作答辯專家的狹隘觀念。
總而言之,只有真正把工科博導、研究生“逼”上一線,了解行業所需的問題,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有可能打破工科理科化的僵局。
標簽 理工科- 原標題:工科教師不能再自娛自樂寫論文!徐衛林院士:要從源頭破解工科理科化!
- 責任編輯: 張菁娟 
-
31省份新增本土“302+1545”
2022-05-11 09:21 抗疫進行時 -
健康時報:入戶消殺可以強制進行嗎?
2022-05-11 09:08 抗疫進行時 -
沈陽:居民家庭購二套房最低首付下調至40%
2022-05-11 08:07 觀網財經-房產 -
北京新增本土“24+13”,涉及5個區
2022-05-11 08:05 抗疫進行時 -
江陰:連續5輪參與全員核酸檢測獎勵100元
2022-05-11 08:01 抗疫進行時 -
上海新增本土“228+1259”,均在隔離管控中發現
2022-05-11 07:52 抗疫進行時 -
龔正在外匯交易中心、上交所檢查疫情防控
2022-05-11 07:10 抗疫進行時 -
“90后”村干部:新時代鄉村治理生力軍
2022-05-10 21:27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革命老區的紅綠融合“現代兵法”
2022-05-10 21:22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多地農民割青麥作飼料?農業農村部回應
2022-05-10 19:54 聚焦三農 -
救護車里沒病人卻藏了850條香煙,上海一男子被拘
2022-05-10 17:00 抗疫進行時 -
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龔建華被雙開
2022-05-10 16:43 廉政風暴 -
南開多名教師被實名舉報,校方回應
2022-05-10 15:38 中西教育 -
兩部門:失獨家庭特別扶助金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590元
2022-05-10 15:29 -
海南省委原政法委副書記、秘書長劉誠被查
2022-05-10 15:16 廉政風暴 -
上海黃浦區西成里被強制入戶消殺?官方回應
2022-05-10 15:04 抗疫進行時 -
男子稱康師傅老壇酸菜面里吃出煙頭 客服:賠付三桶價格
2022-05-10 14:48 -
臺灣地區新增本土病例破5萬,新增死亡12例
2022-05-10 14:29 臺灣 -
單人收費1000元,上海查處3起違規攬客營運案件
2022-05-10 13:46 抗疫進行時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彩鹮首次現身福建晉江,曾被宣布在中國絕跡
2022-05-10 13:38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相關推薦 -
王毅應約同布林肯通電話 評論 350盧拉:期待同中方密切高層交往,深化互利合作 評論 34外交部: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領空 評論 1012中吉烏鐵路籌建加速,吉烏項目辦公室設在吉國首都 評論 283最新聞 Hot
-
澳運煤船正駛向中國,阿爾巴尼斯有望年內訪華
-
“中國人從不向我們發號施令,美國官員倒是經常提條件”
-
中吉烏鐵路籌建加速,吉烏項目辦公室在比什凱克設立
-
成都一商場女廁設無遮擋男童便池,涉事方回應
-
“若盟友援烏遠程導彈,我們保證不打擊俄領土”
-
普京:80年后再遭德坦克威脅,俄回應力度將遠超坦克
-
生育登記與結婚“脫鉤”,挑戰倫理、助長黑產業?
-
美軍火商擬1美元賣烏克蘭兩架無人機,但…
-
布林肯剛走,以色列就立刻發動空襲
-
白宮幕僚長在交接儀式上哭了,稱贊拜登是“好父親”
-
美國奧委會:支持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但...
-
為抗衡中國,美國30年后重開這個大使館
-
美債上限首回合“交鋒”,無果
-
澳大利亞新鈔票將不再印英王像,澳財長:我希望看到一個共和國
-
俄大使困惑:布林肯就不能直接給我們外長打電話?
-
俄外長:沙利文這話太可怕,想把所有人變成美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