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點 | Opinion more
-
效率低、利潤少?單靠西方理論,不可能真正理解供銷社
做大做強供銷合作社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之所以出現一些擔心、焦慮,主要是由于對供銷合作社、對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必要性、對農業農村的現實、對經濟學理論不夠了解而造成的。[全文]
-
農村職業教育,越來越不“農”了?
近二十多年來,城市的人才“虹吸效應”愈發明顯,農村吸引力持續下降,學生不愿意學農,導致許多職校主動或被動取消涉農專業,農村職業教育辦學“非農化”現象在一些地方日趨嚴重。[全文]
-
發展縣域經濟不等于讓人口待在縣城,要放在全國范圍考量
在大中小城市并存發展的體系內,不是不要縣域經濟,也不是縣城不需要人口,但也不能把它簡單理解為人口就在縣城里待著,而無需向大城市、中心城市及縣城所在的地級市市中心集中。人口流動方向主要由市場決定,同時國家考慮人口較少地區的公共服務配置,兼顧效率和平等。[全文]
-
對扶貧,我們曾陷入一個數字困惑
國際社會一直都把全球減貧的成績歸為他們的努力。但是很多人都用這些數據來質疑這個結論??偟膩碚f,中國減貧成果是中國人自己的成績,國際社會的貢獻是很少的,國際社會的援助對于減貧幾乎沒有貢獻。當然這也是數字游戲。[全文]
-
扶貧不是致富,我不反對致富,而是希望界定一下扶貧的定義
這種貧困實際上是貧困群體的現代性的缺失或不足,不僅是物質的,也是觀念和精神認識層面的。他們之所以貧困,不是因為懶惰,他們非常勤快,但對出去冒險的人并不鼓勵。我們知道“不安分守己”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進取精神。因此,我們還存在貧困群體對接現代化的制度性缺陷。[全文]
-
群眾路線沒那么“高大上”,但也別包辦代替
現在很多村莊學的不是浙江的普遍性而是特殊性,就是有錢把農村建得強富美,我們很多中西部地區也想這樣搞,但是財政能力又不行,就只能選擇示范的形式,比如說一個縣搞一兩個點。但這一兩個示范點把財政資源擠壓了,就意味著其他的絕大多數村莊都振興不了。[全文]
-
“人地錢”本身不是問題,要警惕以地為中心的鄉村振興
人、地、錢這三個因素,寬泛地講都沒問題,關鍵在于以哪為核心?當前鄉村振興設計體系中,幾乎都是以地為中心,所有的政策都建立在土地之上,而且說白了就是宅基地。但宅基地能夠產生的市場容量其實很小,鄉村振興規劃、政策體系設計及其想象如果都建立這個脆弱的基礎上,才是最大的問題。[全文]
-
中央為何強調縣域經濟,產業留得住嗎?
今天,僅靠農業第一產業來提升農民收入已經非常難,即使很多地方和部門的同志非常努力,但效率也很低。對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產業留在縣域,要讓農民獲得更多的產業增值收”,其意在于讓生產者獲得“一二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收益。[全文]
-
農民退出宅基地要比進城晚半拍,這半拍大概需要二三十年
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農民進城都不可能是穩定的,都仍然需要農村這個退路,因此,就會出現農民進城了,農民在農村宅基地卻沒有退出的現象。[全文]
-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鄉村的再價值化
河邊村屬于結構性貧困,這是一個沒有富人的村莊,2015年,河邊村人均收入4303元,同年人均支出為5098元,舉村負債。村里沒有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致富,現代市場經濟卻對他們產生了沖擊?!耙獜母旧细淖冞@種貧困,必須把他們接入到現代的列車上”。[全文]
-
都知道衛生要搞好,問題是沒錢誰肯來?
“上級要求‘人人參與、戶戶參與’,但老百姓不干,老百姓干活就要錢,一人一天100元。長效機制沒有錢怎么做?衛生打掃都要錢啊?!?a href="/hanyuxiang1/2020_11_04_570224.shtml" target="_blank">[全文]
-
“偽中產”正在消耗社會穩定性,我們愈發需要一個穩定的農村
縣城是不可能實現本地就業的。進城農民正在變成脫離土地、高消費的“偽中產”群體。他們不同于傳統的農民,也不等于市民。短期來看,可能刺激消費,長期來看,實則是在“消耗”我們保持社會穩定的戰略資源。我一直反對激進城鎮化,反對將農民“趕到”沒有產業支撐的三四線城市。[全文]
-
鄉村振興,如何啃下宅基地改革這塊“硬骨頭”
在推動宅改過程中,特別要警惕部分地方政府為了政績而“大拆大建”。很多試點提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這也無疑搞錯了宅改的方向。[全文]
-
我從20年前就講,最該立的法是“農民權益保護法”
村社是生態資源價值化實現的第一經濟主體,今天中央提重構新型集體經濟,可惜又被很多人污名化,質疑成“復舊”。其實無外乎生態資源不可分割,而村社是生態資源的定價主體。所以今天的鄉村難道貧困嗎?不,是你沒把定價權給它。何為鄉村社會的自主發展?當它可以自主對生態資源定價時。[全文]
-
非洲駐華大使告訴我,NATO一詞在當地有了“新解”
一位非洲國家的駐華使節曾跟我說,我們和歐洲人一個項目還沒有談完,中國人就已經幫助我們完成了三個項目。非洲現在還有一個調侃西方模式效率低下的說法,英文叫做NATO,這是北約的英文縮寫,但在這里的意思是NO ACTION,沒有行動, TALK ONLY,只說不練。[全文]
-
14億人口全面小康意味著什么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臨近,距離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更近一步。擁有全球最大人口規模14億人的中國,2020年達到全面小康已無懸念,同時在社會政策托底層面,最具代表性的事項是“十三五”開局時農村還存在的7000萬貧困人口,也將在在精準扶貧的貫徹落實下宣告脫貧。[全文]
-
蘇聯垮臺證明哈耶克是對的,但中國證明他是錯的
經濟學家哈耶克警告說中央計劃不會奏效,但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不是主流意見,而蘇聯似乎是一個真正的威脅。最終蘇聯的垮臺證明哈耶克是對的,而中國證明他是錯誤的。中國不但沒有失敗,還在過去幾年中數次挽救了全球經濟。[全文]
-
實現“兩個一百年”,需要什么樣的制度保障
三百年來沒有哪個重要國家是按照當時的所謂“主流”理論發展起來的。我想,根本原因就在于,“脫嵌”后的經濟學理論已經遠離社會真相本身,而社會本身無比復雜,經濟發展絕不只是“經濟的”或者“市場的”表現,而是一套綜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全文]
-
沒有情感投入,就談不上精準扶貧
楊改蘭案中,當地干部明知楊家存在較嚴重的內部矛盾,卻沒有積極介入,而是作壁上觀,無視楊家情況,以民主評議這種簡單粗糙的方式取消了楊家的低保。他們雖然做到了法治,卻沒有做到黨對群眾工作的要求,從而導致了惡性事件的發生。[全文]
-
下一步 中國怎么超越美國?
既然工業革命以來的國際分工不是平等的,中國能不能改變鴉片戰爭以來被動的趕超西方的格局,占領世界科技、金融、軍事等領域的制高點呢?我認為可以,但是要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照抄西方是不可能超越西方的。本文是陳平教授系列講座的第三部分。[全文]
-
-
資訊 | Information more
-
小康更名賽力斯,張興海:傳統合資造車已過時,BBA來都不干
-
十部門:鼓勵農戶、城鎮居民等開展鄉村民宿經營
-
村振興“小故事”匯成“大文章”
-
東北邊陲:旅游興市 產業富民
-
一只生蠔“肥”小鎮
-
遼寧全力加快邊疆地區振興發展
-
藍天白云在布面上“起舞”
-
山西鄉村的“綠色”探索:移民村移來幸福景
-
人大畢業縣城公務員:待遇工作環境落差大,有點后悔選擇基層
-
國家鄉村振興局:近70%監測對象已消除返貧致貧風險
-
“超級中學”壟斷教育資源,縣中如何走出“陷中”?
-
北京招聘“鄉村振興協理員”,專家:這不是“上山下鄉”
-
鄉村振興路正寬
-
小日子與大夢想 中國家庭的十年之變
-
閩寧協作譜新篇
-
全面小康 減貧奇跡
-
去年中國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2550元,同比增16.9%
-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牢牢守住兩條底線
-
房企接力,打造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新模式
-
助力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領地傾心“帶動式幫扶”
-
-
· 鄉村振興 ·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